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各科考试考点汇总
- 时间:
- 2020-11-16 10:26:58
- 作者:
- 李老师
- 阅读:
- 来源:
- 吉林教师资格网




这里,吉林教师资格网整理了一些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考点 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①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②人口的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也直接制约着地方教育的规模、结构和层次。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①控制人口的数量;
②提高人口的质量;
③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①教育传递文化 (继承功能);
②教育传播文化 (传递功能);
③教育选择文化 (选择功能);
④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创新功能)。
考点 2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考点 3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考点 4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②学习程度,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③记忆任务的重要性,记忆任务越为重要,相对来说记忆的效果越好。
④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⑤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⑥情绪和动机,学习者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考点 5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 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3)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 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 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影响,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 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人们对活动的态度、责任感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
的动机,影响问题解决效果。
(7) 个体的智力水平。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考点 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需要的层次越低,对人的影响越大。
(1) 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人对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性的需要等。
(2)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对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的需要。
(3) 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该层次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5) 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 审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考点 7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考点 8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观摩的形式有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两种。
2.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一般将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3.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决策训练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将要教授的班级状况的基础上,新手型教师在指导者的指导下观看其他教师对此班级的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从中找到自己教学的最佳行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指导者会向新手型教师展示更恰当的教学行为,同时给予说明,因此新手型教师可以获得近乎实际上课的教学经验,从而改善其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4.反思教学经验。教师反思的环节包括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阶段。
考点 9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再次,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
2.环境
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
首先,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其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儿童的 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
考点 10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另外一种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
6.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
考点 11 知觉的特性
①知觉的整体性
我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②知觉的选择性
环境是复杂多样的,人们进行知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种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的特性即是知觉的选择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在以往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词为工具,对该对象进行加工,并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考点 12 德育途径
1.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而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将品德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品德行为,减少或避免知行脱节现象。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3.课外活动
科技与文体等课外活动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内容。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能够在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良好的情操、顽强的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
4.少先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是青少年学生自己的集体组织。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等集会活动也是德育的途径。
5.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重要力量。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考点 13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重要方式。
5.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6.认知疗法
埃利斯在美国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理性-情绪疗法”的认知疗法。埃利斯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所引起的。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改变态度或行为。
7.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使患者回忆童年记忆或伤痛记忆来重新了解、认识,并接受自己,已达到解除痛苦,重新生活的目的。
考点 14 班集体的形成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考点 15 班级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全面管理原则;
3.自主参与原则;
4.教管结合原则;
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考点 16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考点 17 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1.借助悬念创设情境;
2.借助信息创设情境;
3.依据生活创设情境;
4.运用求异思维创设情境。
考点 18 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
1.帮助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3.采取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6.进行适当的归因练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7.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信心。
考点 19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考点 20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基本理念
1.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结尾】以上就是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点的相关内容,想要获取最新的考试试题等,可以关注我们吉林教师资格网。